恒升镇镇情概况
日期:2018-11-20


    恒升镇又名恒升场,旧名雷鸣场,因附近老场村梁子上一大石头被雷击烂,故名。雷鸣场曾经火毁,后迁建于现址。乡民祈祝新场永存,如太阳永恒常升,故名恒升。恒升镇现为全国重点镇、全国卫生场镇、全省百镇建设试点镇、全省环境优美示范镇、全省健康镇、全市特色集镇重点建设镇。

航拍恒升场镇全貌图

一、位置境域

恒升镇位于广安区东北部,距市区46公里处,东邻肖溪镇,南接东岳乡、石笋镇,西靠井河镇、花桥镇,北接龙台镇,辖区面积52.3平方公里。2013年,随着广安区行政区划的调整,恒升镇已成为广安区的区域副中心。

二、建置沿革

清属望溪乡。民国10年(1921年),置恒升乡。民国24年(1935年),恒升乡改为恒升联保。民国29年(1940年),复名恒升乡。民国31年(1942年),恒升乡分为古城乡、恒升乡。民国36年(1947年),古城乡并入恒升乡。

19501月,广安县人民政府将全县划为城厢、广福、悦来、花桥、恒升、观阁、代市、双河等8个区。19534月,第六区驻恒升场,辖龙台乡、云凤乡、旺盛乡、恒升乡、茶坪乡、东岳乡。1955年,广安县对区进行调整,恒升属石笋区。1958年,成立恒升人民公社。1961年,广安县增设协兴区、恒升区、观塘区;恒升人民公社分为恒升人民公社、茶坪人民公社。1966年,恒升区更名为上游区,恒升人民公社更名为上游人民公社。196611月至1971年期间,上游(恒升)区辖上游(恒升)、立新(龙台)、自力(云凤)、茶坪、旺盛、建设(竹山)、繁荣(肖溪)人民公社。1971年,复名恒升人民公社。

1984年,全县政社分开,改人民公社为乡,恒升人民公社更名为恒升乡。1985年,广安县改协兴、悦来、恒升乡为乡级镇,恒升区辖恒升镇、茶坪乡、旺盛乡、云龙乡、竹山乡、肖溪乡、龙台乡,恒升镇辖18个行政村。1992年,广安县撤区并乡建镇,恒升镇与茶坪乡合并为恒升镇。2017,恒升镇辖马龙、老场、荷花、代龙、姚坪、宋庙、翠岩、大同、梓潼、保卫、潭龙、山埝、龙桥、响台、三碑、果子、南坪、观桥、茶坪、四滩、红庙、八角、中使、高城、沙井、长征、清平、古城等28个行政村和雷鸣场社区,共计229个村(居)民小组。

三、环境、资源与人口

自然环境与资源  恒升镇地势东南高,西北低,老场村易家寨子最高,海拔为480米,宋庙村白家沟最低,海拔为280米。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,气候暖和,热量充足,雨量丰沛,空气湿度大,日照少,霜期短,风力小。年平均气温17.1℃,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。终年植物繁茂,且无季节性河流。自然河流有东滩河和鱼子滩河,自西入境在双河坝并入代龙河,经肖溪河流入渠江;境内直流纵横,塘堰较多,计有198口;水库2座,其中长征水库为小二型水库、卫星水库为小一型水库,卫星水库蓄水量为142万立方米,灌溉面积5000亩;七一水库配套渠系覆盖10个村,灌溉面积8313亩。

2015年,耕地面积23564亩,林地面积17514亩,森林覆盖率45%恒升镇为广安区农业产品输出大镇,主产水稻、小麦、玉米、红苕、高粱、油菜、花生等作物,年粮食产量可达18500吨,油料产量930吨,特色农业有花椒、香椿、金银花等。域内石材、页岩、石油、天然气储藏量较丰富,有天然气钻探井5口。原有川北草席之盛名,生产加工一条龙,销往全国各地。县道花(桥)石(笋)公路纵穿镇境6个村24个村民小组,长5.1公里,恒(升)茶(坪)公路长约5公里,村级公路78公里,便民路30公里,实现村村通公路。广(安)恒(升)快速通道公路连接广安城区和恒升镇,全长31.9公里,为双向四车道混凝土路面,建成后将惠及协兴、大龙、苏溪、大安、石笋、恒升、龙台等7个乡镇,20余万群众受益。恒(升)肖(溪)快速通道已启动建设。

广(安)恒(升)快速通道连接路

人口  2015,镇域人口4.15万人,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口约1.63万人、常驻人口约2.52万人,场镇聚集人口约1.37万人。

四、经济发展

第一产业  1989年,广安县在恒升进行农村工作试点,制定《恒升镇农村经济发展规划》,规划以马龙、老场、荷花村的1000亩农田,采用“麦—稻—稻”、“麦—稻—苕”、“麦—稻—芋”的粮食生产开发片;以保卫、山埝、潭龙、龙桥、梓潼、观桥村的水田1000亩,采用“稻—草(灯草)”的席草开发片;以代龙、马龙、荷花、姚坪村的坡地1000亩的水果生产开发片,以姚坪、翠岩、宋庙村的山弯、馒头山、田土边为基地的蚕桑开发片,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。1990年,县林业局在恒升等地实行松柏工程造林和农田栽培,规模种植花椒、栀子苗等。2001年,区委、区政府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,恒升成为全区以渠江以西的水稻主要生产区域之一。2015年,水稻直播技术试点成功,完成农业机械化耕作1.8万亩,机收水稻2.1万亩,全年粮食产量增加约150万吨2016,依托全国重点镇、省级百镇建设项目,发展特色规模种植、养殖为主的产业经济,着力打造特色现代农业乡镇。巩固壮大花椒产业4000亩、核桃500亩、金银花500亩、竹柳500亩、珍稀苗木500亩、香椿3000亩,高粱及精细蔬菜5000亩;培育规模养殖场5个,养猪场13个,养羊场6个。初步实现“一村一品”,新注册农产品商标5个,新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2个。

金银花种植基地

第二产业  2013年,紧抓全省百镇建设试点行动契机,建设坚持“规划引领、基础先行、开发一片、配套一片”原则,采取“政府引导、群众配合、社会参与、市场运作”方式,大力实施以“一二一”战略、“七个一”工程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,加快特色集镇基础配套设施建设,不断完善城镇交通、供水、供气、供电、文化、教育等市政基础设施。2016年,发展民营企业30家,个体工商户481户;拥有全国连锁的惠客多超市、红番茄及名人服饰广场、扬子江电器城、深圳洛曼家具城、世纪华联超市等6个较大规模的商贸企业,从福建、广东等地引进的荣升时装、惠华皮具等轻纺企业,年产值达8000万元以上,就近吸纳1200余人就业。并且,引进企业对恒升手工面、禾诚花椒等土特产品深度加工,进行标准化建设。

制衣厂

第三产业  2015,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0.95万人次,农民工企业品牌培训35人次,农村劳动技能培训380人次,劳务扶贫培训105人次,新型农民培训180人次。组织成建制劳务输出,拓宽农民增收渠道,年内共输出劳务10100人次,实现劳务创收1.2亿元。2016年,引进返乡企业家发展蓝梨葡(蓝莓、红梨、葡萄)农业合作社,投资1.2亿元打造集“特色经果林、旅游、休闲、水上娱乐、康养”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旅游基地,目前已投入2000万元,初具规模。4000亩花椒基地可以吸纳约500人常年务工,1000余亩蓝梨葡基地可以吸纳约100人常年务工。

村民采摘花椒

五、社会状况

2001年,区委、区政府出台《关于推进小城镇和文明新村建设的意见》,加快小城镇建设。2002年,恒升镇被区委、区政府规划为重点小城镇建设之一,至2005年恒升镇为全区13个省级试点小城镇之一。2013年,四川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,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,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中,提出启动百镇建设试点行动。20141月,恒升镇被纳入百镇建设试点全省21个重点镇名列;同年8月,恒升镇被纳入全国重点镇名列。5年来,恒升镇实行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相融合,适度规模开发城镇新区,提升试点城镇品位和形象,集镇建成区规模扩展到近2平方公里。

“百镇建设行动”启动仪式-0

乡镇建设  2013年以来,恒升镇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,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,累积到位小城镇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资金4840万元,带动地方投资10亿元以上。2014年,加大治理投入,新建污水厂,实行水污分离。20148月,恒升在原水厂基础上进行改扩建千吨水厂,投资100余万元,占地4亩,日处理供水1000立方米,供水人口达1.5万余人。20152月,积极配合启动万吨水厂建设,总投资5000余万元,占地25亩,日供水规模达1万立方,2016年投入使用后,解决恒升、东岳、石笋、大安、白市、白马等7个乡镇15万余人的饮水问题。至2017年初,引进业主实施棚户区改造先后总投资1.46亿元,累计完成棚户区改造91218.24万平方米。至2017年,已建成商业步行街、110千伏变电站、农贸市场、标准公厕、公办幼儿园、丰乐广场绿地公园、恒升中学综合楼、教师中转房,并投入使用。完成连接污水处理站排污管网、场镇建成人行道铺装绿化亮化、老街至中学段管网改造建设及道路整治、广(安)恒(升)快速通道拆迁、迎宾大道基础工程建设。场镇完善红绿灯安装工程,实施特色店招工程,农贸市场提档升级,绿地公园修建梯步、种植草坪、修缮体育娱乐设施等。新建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和便民服务中心,客运综合体完成征地、调规、设计、平场等工作,推进马龙大道建设,启动恒升中学教师周转房和小学教学用房建设。

城镇建设

同时,坚持以小城镇收益反哺农村,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,新修村级公路约90公里,完成水泥硬化路62.5公里。修建了石门坎、渔子滩、响台、重桥4座公路桥。完成涉及水淹区大同、梓潼等5个村土地整理项目。整治茶坪片区灌溉渠,维修整治山坪塘9口,新建提灌站2座。用足用活“一事一议”、“通畅工程”、“移民后扶600元指标项目”等资金,充分发挥资金效力,切实改善农村基础设施,统筹协调城乡发展。

文化建设  大力推动文化兴镇,积极推出兰家山、丰乐古城、杨森祖坟、马龙岩、代龙滩、花椒基地鸡公山旅游项目,打造环境,丰富内涵,塑造特色。群众文体活动广泛开展,大型民间文艺庆新年巡演有声有色,科普宣传活动不断开展。1996年,恒升镇文化站被评为四川省一级文化站。

201719日,市老体协领导在恒升镇果子村调研检查。

教育事业  全镇有高完中1所、中心小学1所、公立幼儿园1所。19861月,南充地区行政公署批复同意成立恒升等22所乡(镇)初级中学校。2005年,恒升中学为市级示范高中。全镇中小学教育事业整体推进,师德师风明显好转,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。

恒升中学

医疗卫生  199912月,全区在恒升等12个区(镇)成立卫生办公室(防保站),为区卫生局的派出机构。2002年,新建恒升中心卫生院。200310月,区(镇)卫生办公室(防保站)人员划归中心卫生院。2004年,恒升中心卫生院成立公共卫生科。2016年,全镇有村卫生站28个、私人诊所11 个,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缴费人数31120人,参合率达99%,预防保健工作扎实开展,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不断得到促进。

环境整治  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,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,在2013年度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及环境优美示范创建中,被授予“2013年度环境优美示范乡()”称号。加强城镇精细化管理,实现镇域垃圾处理资源化和无害化,顺利通过创建省级卫生先进场镇检查验收。2016年恒升镇创建为全国卫生场镇。2017年,加大环保整治力度,对12个养殖场污染进行综合治理,建立河长制,对河流水域进行综合治理。

派驻机构  恒升镇原为区公所所在地,县级相关派出机构设置较完善。现境内有派出所、司法所、人民法庭、工商行政管理所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、邮政局、信用社、农业银行、供电所、供水站等机构,其中恒升人民法庭为全区2个基层法庭之一。

创新管理  创新体制机制,推动百镇建设扩权试点。积极探索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、干部队伍管理和激励机制、专业人才引进机制、项目跟踪监管机制等,努力创造权责匹配和谐活力的氛围,不断增添加快发展新动力。深化扩权强镇,高效运行镇内六办四中心及农业服务中心。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,认真贯彻总工会相关文件要求,依法依规保障干部福利,充分激发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干事创业激情,确保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地顺利推进。用好五个机制,即制定好纠错提醒机制,落实好晋职晋级政策,完善好舆论导向机制,探索好绩效考核机制,统筹好非工作时间的工作机制。

六、名胜古迹

恒升镇历史文化悠久,唐朝初年设丰乐县,其治地在今恒升镇古城村。境内旅游资源丰富,有丰乐古城、杨森祖坟、白马庙石窟、石门堰石窟、马龙岩、铜鼓湾、观音庙、代龙滩、兰家山、鸡公山花椒基地等,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各具特色。

古城寨遗址  古城寨位于恒升镇古城村,与清平、长征、马龙、观桥和龙台镇茶蜡等村为邻,被白石岩河与麻子滩河环绕。唐高祖武德元年(618年),賨城县复名始安县(今广安区),并析出部分地域置丰乐县,治地恒升古城寨。唐武德八年(626),废丰乐县。古城寨山地势险要,沟壑纵横,易守难攻,据说曾抵御宋元时期蒙古军的入侵和白莲教的进攻,距今有近1400年历史。

古城寨与恒升场镇仅一河而隔,相互往来唯一通道是卢家桥。卢家桥河面有20多米宽,桥长30余米,高10余米,宽约2米,浅蓝色的河水常年奔流不息。白石岩与古城寨隔河相望,站在白石岩远看古城寨平坦无奇,近看却似高耸入云,高峻陡峭,怪石嶙峋。当地百姓有一种说法:远看古城展展平,近看古城半天云,要想打古城,只得搬孔明。从恒升场口白石岩到古城寨一上一下两个山坡,经过陆家桥,陆家桥往上走近千米山路到半山腰,地势稍变平坦,右边是高山,左边是悬崖,一条大路通往古城寨东寨门。寨门两边的山崖树木参天,左边的林中掩映着巨大的石鼓,右边山崖上掩映着古时残留下的百余座菩萨像痕迹。

古城寨寨门

东寨门在赵家湾的半山腰上,山湾似喇叭地形,越近寨门路口越紧窄,寨门就修建在最窄最狭小的地方。寨门为四棱上线的厚实石头砌成,高约2.5米,门柱厚约0.8米,木门厚约0.3米,木门把手厚实而坚固。寨门两边都有护墙,全部用石头砌成,两边各有十多米宽与两边的岩石融为一体,东寨门地势真可谓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”。

南寨门是古城寨西南方向与外界联系的必经之路,远观较平坦,然而寨门偏东山下却是悬崖深谷。20世纪60年代,城墙上保留有古炮台和炮台口,城墙长200多米,炮台城墙高10米。寨门向右不远处为石坝,形如龙头,当地人称龙头街。据说,龙头街建于唐朝丰乐县,县治被废除前人口密集,车水马龙,商贾林立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龙头街的繁华已成往昔。清嘉庆年间,官府拨款、百姓捐资在龙头街内修建了一座庙宇。初建庙时,茶坪坝(即原茶坪乡)所在地方圆数十里鸡不打鸣狗不叫,有人说庙宇压倒了这片地方的龙脉,致使周围气氛死寂,百姓生产生活不得安宁。后来,地理先生建议将庙宇迁至现三圣庙位置处,建成后鸡便打鸣狗亦叫,百姓安居乐业。三圣庙因庙内塑有西方三圣而得名,坐西向东,为四合院庙宇,正殿建于清嘉庆三年,南北厢房修建于清道光年间,西面的戏楼建于清同治年间,庙里原有一口大铜钟,看庙的人每天早中晚撞钟为乡民报时。每到逢年过节,人们便来此看大戏和参加庙会。民国时期,三圣庙曾为学堂。解放后,继续作为学校,正殿左右两侧设为教室,南北厢房也改为教室,后将正殿设为礼堂。学校一直保持到2000年左右。三圣庙院内保留着两棵百年历史的黄角树,黄角树高峻挺拔,枝繁叶茂,虬枝盘旋。20世纪70年代前后,戏楼和寨墙陆续被撤,因兴修水利,炮台、炮口石被撤去修建渡槽。

北寨门地势险要,山势陡峭,蜿蜒曲折。残存的城墙矗立在半山腰上,上宽下窄,砌在坚固的石基上。据当地老年人说,城墙和寨门是古时候用来抵御蒙古军入侵和白莲教的偷袭而修建的。而今城墙消失殆尽。

金花寨位于北寨门外不远处,是古城村的一部分,过去进出北寨门必从金花寨前经过。金花寨比古城寨地势低,依旧险要,前为麻子滩河,山顶与山下无路可以攀爬,要上山顶需借助楼梯攀爬。据说,白莲教出没的时代,古城寨周围的乡民,除了在古城寨内躲白莲教的袭击外,也有人上金花寨躲避。民间传言,金花寨风水极好,有“头戴金花,脚踏河沙,地势看真,必出帝王家”之说。

杨森祖坟  位于恒升镇翠岩村、大同村。坟葬主要为杨森的祖父与两房祖母的坟地,杨森母坟、父坟不在此处。杨家祖上两代人为货郎,多行善举,后成小商,主家老人故,地师蒲先生为其葬于此间,后来杨氏家族后人亦曾葬于此,大多为清道光、同治、光绪、宣统年间所葬。坟依石岗,乱石林立,坟前小溪水弯曲流淌。2004年,其中一座坟墓被盗。

杨森祖坟

观桥  原名观音桥,位于恒升镇观桥村九组,建于清朝中期,为单孔石拱桥。2011年,在原桥基础上,用钢筋水泥加固。

观桥瀑布  位于恒升镇观桥村九组,是观桥河断岩形成的瀑布。瀑布宽约20米,高约13米,与两公里外的兰家山森林连为一体,不远处有一巨石,形状酷似蹲伏在峡谷的青蛙,故名青蛙石。山上植物茂密,种类繁多,阔叶林与针叶林相间,郁郁葱葱。

观桥瀑布(枯水期)

兰家山  位于恒升镇观桥村一组,与古城村相邻,距恒升场镇1公里,森林面积约600亩。兰家山东西两侧分别有观桥河、杨柳凼河流过,两河相汇于山前席家坝后流入代龙滩河。昔日,兰家山绿树成荫、植被繁茂,是远近闻名的绿山、宝山,是人们到井河、恒升赶场必经之地,路过此地的人们无不歇脚、乘凉避暑。大跃进时期,全国掀起大炼钢铁之风,兰家山森林难逃劫难,满山林木损毁无数,青山变成千疮百孔的荒山。1965年,在毛主席发出绿化祖国的号召下,恒升人民充分利用每年春秋两季进行人工造林,经过封山育林等措施连续奋战了三五年,兰家山森林逐渐得以恢复,良好的生态面目持续至今。香樟、麻柳、青杠等乔木约占整个树种的80%,其他杂树约占20%;野生金银花、葛根等刺藤、蔓藤植物和野山花满山遍野。山中植被丰富,绿树成荫,鸟语花香,这里乔木高大挺拔、灌木生长茂盛,是绿色天然氧吧,更是人们休闲、度假、游玩的圣地。

淡家牌坊旧址  位于恒升镇潭龙村三组。据淡氏族谱记载,明末清初,广安淡氏始祖淡江宏与其子淡自祯、淡自祥、淡自福从湖北麻城孝感乡高阶檐移徙西蜀,途中走失淡自祯、淡自祥,淡江宏、淡自福入川至广安淡家坝(恒升坝潭龙小湾)定居。清康熙中期,淡自福之子淡之元、淡太元兄弟二人分家,淡之元定居在恒升镇保卫村(夜花沟),淡太元在留居在原地。清乾隆二十七年(1762),淡之元后裔以淡凝一为首筹资修建宗祠,并于清嘉庆七年(1812)竣工,同时刻碑立规,上祠派衍少昊,几百年来惯呼为老祠堂。而淡太元后裔所建的祠堂则被后人呼为新祠堂下祠堂,派衍为秦关。淡氏家族入籍广安后,重视耕读传家,多有显宦才俊,第九世后人淡春台曾为母亲守孀,建有当时闻名半个中国的淡周氏节孝牌坊。20世纪60年代,牌坊被毁。现仅存遗址。

20世纪50年代淡家牌坊

七、历史名人

恒升镇历史悠久,地灵人杰,名人辈出,其中淡氏家族最为有名。

欧阳直(1620—不详),原名欧阳睿年,字公卫,号淇竹,今广安市广安区恒升镇梓潼村人。明万历四十八年(1620年),欧阳睿年出生于广安州望溪乡淳村坝一略有薄田的耕读之家。4岁丧母,7岁丧父,10岁时三个哥哥去世。其嫂回娘家守节,将其带去抚养。睿年酷爱读书,15岁中秀才,17岁娶亲。成家后接嫂回家,奉养如母。甲申年(1644年)正月,张献忠率部入四川。八月,攻占成都,建大西政权,在全川四道设学院“取士察吏”。睿年于该岁秋至蓉城参加科举会试,张献忠钦点睿年为大西政权大顺元年甲申科榜眼进士。尔后,七月之内三易其职,先奉旨发光禄寺给养,旋调东平王孙可望部任监军,再转骁骑营刘进忠部任职。大顺二年(1645年)三月,刘进忠背叛张献忠,欲降清军,裹胁睿年随军北行。至剑门关前,睿年回望蜀中山水,倍加思念故园家眷。遂乘乱逃出,返广改名欧阳直,购舟携眷,欲远遁永宁、遵义一带。船至华蓥明月渡,横行四川的摇黄[1]突然拦船,欧阳直妻儿投江而亡,奴仆被杀或被掳。欧阳直被绳系脖子,驱赶着在烈日下赤足而行,稍慢,便刀背击打。至军营,皮肤尽裂,生不如死矣。后“摇黄”首领宠姬怜直是读书人救下他,首领委任他为小头目,并送给他两个妻子。不久,“摇黄”攻破长寿、垫江、邻水、广安、岳池、西充、营山、渠县、定远各州县。所到之处,城野俱焚。炮烙吊烤后,尽杀绅士及军民老弱男妇,掳其少妇幼子入营。所获壮丁,用湿牛皮绳之,纹面令其背粮,无人得脱。积尸遍地,臭闻千里……欧阳直见状,甚觉惨无人道,多次设计逃走。两年后,直丢下两个妻子,终脱身“摇黄”。却闻张献忠率部北上遭清军伏击,亡于西充凤凰山之讯息;又见西军著名将领孙可望、李定国、刘文秀、狄三品等人,率部亦奉明军旗号,抗清复明。直遂投明军,经巡抚马乾委作安居县令。安居县令任上,欧阳直勤政爱民,颇有政声。然县域连年战乱,粮饷严重匮乏;人们先以野菜、树皮充饥,继而屠老弱病残者食之。清顺治四年(1647年),欧阳直得县民密报,残明兵卒欲杀他而充饥,直带着报信人连夜逃回内江马乾巡抚身边,不敢远离。未几,清军南下,攻占内江,马乾殉国。欧阳直躲在荆棘里逃脱。后逃至嘉定,为残明之广元伯杨展管钱粮兼垦屯。不久,杨展被李乾德诱杀,欧阳直遂为李乾德所用。清顺治八年(1651年),清廷“命平西王吴三桂与墨尔根、侍卫李国翰率师征四川”,混乱中俘获欧阳直,“见直通文墨”,“用他办钱粮”。顺治十年(1653年),刘文秀率部自滇入川,欧阳直落入刘文秀之手,仍用直办垦务。顺治十三年(1656年),残明蜀王刘文秀回滇,欧阳直被带回云南充作幕客。文秀亡,蜀王妃留欧阳直教其世子。其后,清军大举入滇,欧阳直随世子走永昌,匿于草木间六日,未被清军抓住。清康熙初年,欧阳直见全蜀大定,滇事告终,遂复出仕于清。不久在云南楚雄安家,从此免去颠沛流离之苦。晚年,欧阳直于云南楚雄山中茅舍遥望故土,常长泪沾襟,遂将身经目击四川战乱之真事,纳入《欧阳遗书》,亦名《蜀乱》,以示子孙。

淡春台(生卒年不详),字星亭,今广安市广安区恒升镇淡家坝人。6岁丧父,靠母亲织为生,家贫力学。嘉庆二十五年(1820年),考中进士。第二年,任江苏嘉定县知县。刚到任,遇水灾,居民需要救济,他走遍乡村,劝说富人捐资设赈灾局,分发赈灾物资;建棉厂,量户给棉纺线织布,低价供给乡民棉线,高价收购布匹,将布匹所卖之钱发放乡民,规定村民轮流向赈灾局交布匹,十天一轮换。几月后,养活10多万人。嘉定濒海,每遇洪水就会成灾。他亲自参与勘查疏通河道,凡境内娄江等河道淤塞,造成隐患,便劝谕靠近河道的居民,分段修筑堤坝,再疏通河道,习以为常,没几年,居民都得到好处,人们都称赞他。他还在离县城较远的乡村设立宝稼、震川两座书院,请年高博学先生讲学。六年后离任。离开嘉定那天,老人小孩拉着车辕哭泣送别,还为他修建三座生祠祭祀,还有18个地方为他设立牌位祭祀。道光二十年(1840年),淡春台因为筹集军饷,参照以往惯例,被升为河南督粮道。不久,因为刑部错判,被误抓到京城,恰遇朝中有大臣上奏为他澄清原由,得以从轻发落,被判流放新疆。他到新疆,看到无边无尽的沙漠,杳无人烟,叹曰:“吾以书生获罪,得至于此,命也;然苟能出力以报国家,非不幸中之一幸哉。”于是,他请求伊犁将军向朝廷上书屯垦办法。将军上奏,请求朝廷允许春台督办屯田,将功赎罪。淡春台倾尽全力整顿屯田,没过几年,荒芜的屯田变成农场,东西两城的居民和关内的百姓都前来耕种,住满了塞下。道光三十年(1850年)朝廷下诏让他回来,重新担任河南督粮道。最后辞职回家。他刚离开新疆没几个月,林则徐被贬,充任新疆办事大臣,看见屯田井然有序,非常佩服他的才干。淡春台退休居住在乡里,自己尊奉清廉节俭,劝说他人要崇尚节俭。在他66岁时死在家中。朝廷追赠他为中宪大夫,同时为他的母亲赐建“淡周氏节孝牌坊”。

淡树琪(18111856),字海珊,为淡春台的儿子。他捐钱递补为户部员外郎,后转为户部郎中。淡树琪懂得体察人的品行,能鉴别人才。据说他能识得从未谋面的曾国藩。在京官员考核,淡树琪获得第一等。于是在道光二十八年(1848年),淡树琪被授予贵州省思州府(府治今贵州省岑巩县)知府职位。淡树琪抵达贵州后,湖南李沅发正好在那时叛乱。于是淡树琪被临时派为围平府知府,以防止叛军攻城。因为防守有功,淡树琪受赏戴花翎,然后回到思州府上任。淡树琪在府衙前悬挂铜钲,让有冤屈的人前来敲击。这样淡树琪处理完了思州所积压的冤案,获得了很高的政治声望。咸丰二年(1852年)淡树琪回乡为父亲守丧。守丧期满除服后,上奏朝廷,朝廷非常赞许淡树琪能讨平叛乱的才能,改调为云南制军。因为此前,淡树琪率部出守贵州,平息了苗族的叛乱,因而著名。云贵的巡抚问他是怎么做的,淡树琪趁机回答说:“汉人和回人相互仇视已经很久了,帮助汉族的人说是回族的过错,帮助回族的人说是汉族的过错,二者相持不下,这其实是在帮助双方相互攻击。如今这样的事,应当判双方都有过错。回族人的过错在于阴谋犯上,汉族人的过错在于擅自杀人。然后我们借机向他们宣示皇上的威德,向他们讲明祸福利害关系,让他们各自爱惜身家性命,这样也就可以止息乱局。”于是又请求设劝捐筹饷的活动,不出十日,各地军民送来钱米的有十余万人,省城由此而稍安定下来。咸丰六年(1856年)4月,因淡树琪平叛功著,被调参与平息云南回族叛乱。云南一直以来存在汉、回民众矛盾之事。咸丰六年(1856年)六月二十六日,他在昆明境内剿平叛时遇害,距他到云南任职仅70余日,时年45岁。朝廷听闻后,追赠淡树琪太仆寺卿的官衔,在云南当地为他建祠庙,赠为淡氏世袭云骑尉,并入祀昭忠祠。

淡树璜:字磻西,淡春台的次子。淡树璜性情阔达、洒脱,善长于书法和绘画,中进士后,又参加朝廷考核,考取第一名,然后被授予甘肃知县。咸丰初年,任靖远、灵台等县的知县。其父亲去世后,回家守丧,守丧期满后,调任镇源县知县。在其为官期间,正好碰到英逆作乱,陕甘总督率领军队前来增援,平息叛乱。之后陕甘总督向乡镇都派发了任务,要求每个乡镇要出五百匹马,但镇源县老百姓的生活十分贫困,不能够承担这种负担,准备向其他地方逃亡。这时,淡树璜独自骑马拜见陕甘总督,为百姓请命,自己拿出二千六百两银子,将百姓所要交出的马匹折算成银子后,为老百姓垫下这竹钱,缓解百姓的困难。淡树璜的这一举动一直被当地的老百姓所称颂。后来,淡树璜递补渭源县知县,又调任到文县,因为劳累过度,旧积成病,最后死于官任上。直到咸丰十一年(1861年),太平天国叛乱之后,才能够得以安葬回家乡。

淡殿臣:淡树琪之子,在他父亲的恩荫下,任刑部主事。同治初年(1862年),任直隶州陕甘总督,然后又留任甘肃署洮州直隶州。由于其军功卓越而升任知府,赐赏戴花翎。去世后,朝廷授予中宪大夫。

淡氏:即邓小平的母亲,是下祠第十二世淡以忠、淡以明的同胞姐姐,出生在淡家新湾。她是长女,虽不曾读过书,但从小受到中国传统家教的良好教育。清光绪二十七年(1901年),16岁的邓绍昌与恒升淡家坝的淡氏姑娘结婚。淡氏婚后一年生了一个女儿,两年后,陆续为邓家生了二子。清光绪三十年七月十二日(1904年的822日),长子邓小平(原名邓先圣)在邓家的期盼中来到这个世界。淡氏主张让儿子读书,并赞成把孩子送到国外接受新思想。邓小平12岁时,淡氏病故,终年42岁。淡氏葬在协兴镇佛手山下,此地有一座四合群墓,左一为邓小平生母淡氏之墓,左二是邓小平祖母戴氏之墓,正中墓碑上刻着故显妣邓母淡氏老孺人之墓,孝男先圣、修、治、清,此系民国十六年丁卯夏月吉立

唐俊卿:今广安市广安区恒升镇山埝村人,小学毕业后学医3年,后加入国民党军队,并考上军医学院学习,19494月随国民党部队到达台湾,19736月退役后在台北一家地方医院长期从医。唐俊卿虽身在他乡,但心系故乡。台湾当局允许民众回乡探亲之后,他立即提出申请,获准之后,就迫不及待地回到故乡广安,此后他又多次回乡。为改变家乡面貌,他多次捐赠资金,尽自己最大力量支持家乡公益事业发展,1987年捐资10万元为恒升镇改造狭窄破烂的街道,1988年捐资10万元为恒升镇中学扩建教学用房,1989年捐资15万元为恒升镇卫生院修建门诊大楼,1993年捐资5万元为广安区实验幼儿园购置活动器材、捐资2万元为广安区教师进修校添置图书,1998年捐资10万元为崇望乡金福村修建村小,1999年至2002年出资28万元为广安区老年大学修建“爱心楼”、多功能活动馆以及校门等,2006年捐资23万元为方坪乡前进村小学修建教学楼……据不完全统计,20多年来,唐俊卿共为家乡建设捐助资金折合人民币达108万元。

 



[1]   据载,“摇黄”,原名“姚黄”,原系汉中土贼姚、黄二姓者为首。后其众既多,分为十三枝,为摇黄。

 


任何盗版、仿冒和抄袭本系统的单位或个人,本公司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。